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万吨养殖鲟鱼逃逸 WWF呼吁保护长江淡水鱼类基因库

据媒体报道,今年7月19到20日,湖北省长阳、宜都等地的鲟鱼养殖网箱受洪水冲击,近万吨养殖鲟鱼逃逸,其品种包括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及杂交鲟(大杂、西杂等)。有多位知名专家表示,鉴于鲟鱼间可以杂交,且此次逃逸的养殖鲟鱼数量已经超出了长江干流中野生中华鲟的数量,该事件对长江中华鲟的种质资源带来潜在风险;又因为逃逸的鲟鱼物种都为外来物种,且从长江中游至河口都有发现,将对野生中华鲟形成生态位上的排斥性竞争,也会对长江水生态环境造成多重影响。

这一事件的发生,反映出长江流域利用湖泊、水库网箱商业养殖杂交鲟鱼的规模持续扩大,但人类对其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认识不足,也没有采纳足够的措施进行防控。

http://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6/1009/0cdf21384cebf51.jpg

中华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近海以及流入其中的大型河流。目前,闽江、珠江、钱塘江和黄河的种群都已经绝迹,长江种群是唯一幸存的中华鲟种群。但近些年,随着生境消失、水体污染、航运挖砂、水电大坝建设、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1981年葛洲坝的修建,使其洄游至金沙江江段繁殖场的路线被阻断,中华鲟种群数量急速下降,到2007年,繁殖种群数仅余不到300尾。201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国际极危物种,有监测表明2013年野生中华鲟在长江流域没有进行自然繁殖。

“全球鲟鱼保护战略”中的十个优先保护地区之一。为此,WWF高度关注此事件的生态影响,正在与鲟鱼专家一起开发《主要养殖鲟鱼鉴别手册》,参与逃逸鲟鱼的监测工作,跟踪该次事件的后续影响。

外来物种入侵,长江“淡水鱼类基因库”告急

万吨养殖鲟鱼入长江事件,其实是近年来类似逃逸放生事件频发的一个缩影。除了洪水期间人工养殖的外来物种逃逸进入天然水体外,多年来盛行的中国民众向长江放生动物的活动也是长江野生土著鱼类资源的一大威胁,放生鱼类个体多为养殖鱼类,并且还有许多外来物种,如鳄龟、巴西龟、鲳鱼等。当这些养殖个体和外来物种进入到天然水体中,对野生鱼类的种质资源无疑是巨大的威胁。

在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天然水体的鱼类种质资源有系统的保护对策,严防养殖个体进入到天然水体中。以恢复野生种群数量的人工放流活动,对放流个体的大小、遗传特性也都有严格要求,以保护野生种群的种质资源。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发的“全球鲟鱼保护战略”中,也特别强调了对鲟鱼的种质资源的保护,如可持续利用鱼类资源、保护和恢复关键栖息地和洄游通道、建立野生个体基因库、科学放流恢复种群资源等。为此,世界自然基金会呼吁,需尽快完善长江野生鱼类的原种保护战略与措施,并希望当局、企业、NGO、社会公众能共同行动,以保卫岌岌可危的 “长江淡水鱼类基因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陈丹的博客 » 万吨养殖鲟鱼逃逸 WWF呼吁保护长江淡水鱼类基因库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